我国古代的服装,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,就是不用纽扣、没有衣袋。古人只是在衣服的衣襟之间用一根根称为“紟”(现在多写为“衿”)的小带子系结起来,起着现在纽扣的作用。而在衣服外面的腰部,则总束一根大带,把衣服裹好。随身携带的物件就系挂在这根腰带上。因此腰带就成了我国古代服装上一个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。
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,这根腰带自然也有贵贱等级之分。普通平民的腰带是用熟牛皮制的,所以又叫“韦带”。“韦”就是熟牛皮。后来“布衣韦带”也成了平民的代称。《说苑·奉使》里唐雎对秦始皇说:“大王亦尝见夫布衣韦带之士怒乎”也简称“韦布”,指平民粗陋之服,如陆游《厌事》诗:“韦布何曾贱?茅茨本自宽。”
贵族阶级的腰带是用绢织成的,大夫以上用生绢,宽四寸,士以上用熟绢,宽二寸。这种腰带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“绅”,后来也就引申称束绅的人为绅士,居家的绅士为乡绅等,都是从腰带“绅”上衍变而来的。
古代的官吏在上朝时都要拿一块用来指画和记事的狭长板子名叫“笏”,它也按官吏的等级分别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这块笏在平时就插在腰带里,称为“缙绅”。“缙”,就是插的意思。“缙绅”就是插笏于绅的意思。后来这个词也成了官宦的代称。
古代贵族阶级的腰带上,还少不了佩玉。《礼记》上说:古之君子必佩玉,君子无故玉不去身。佩玉的作用除装饰外,还取其在行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,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肃穆庄严地表示。此外,古人还有一些随身携带的东西要系在腰带上,如“纷”(拭器的抹布)、“巾兑”(类似手绢的物事,一个字,打不出只能分开来写)、刀、砺(磨刀石)、觚(一种用象牙或兽骨制成的锥子,专门用来解结),燧(打火石)、捍(射箭时用的皮质袖套)等。
唐宋以后,腰带分玉带、金带,完全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。连上面的花纹也有了等级的区别。明代的腰带分玉带、金带、银带、胶带等,腰带也只是围在腰间,并不紧贴在身上。腰带已经完全失去实用的意义,清代官吏的腰带称为朝带,也有等级之分,但它是系在袍子上的,外面还得穿件褂子罩住,普通是看不见的,所以也就不引人注目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