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访组在石盘沱上留影。 唐明 摄
走进武胜县石盘乡场镇,时间仿佛一下子慢了许多:长而窄的石板街道,两旁是座座青瓦相连的街房,剥蚀的石阶,泛白的柱头,倾斜的木结构……
场镇外,嘉陵江水已失去往昔的汹涌,曾经繁华的码头沉寂在水中……
立于石盘沱上,回望石盘古镇,穿越历史尘烟,我们叩问:这是一座怎样的古镇呢?它又有着怎样的过去呢?
A
一个因水而生的古镇
石盘码头。 唐明 摄
石盘,因古镇外的嘉陵江里有一巨形磐石而得名。磐石从岸边向外延伸30余米直达江心,形成半岛,成为嘉陵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。江水至此,受阻于磐石,形成洄水,遂成沱湾,故石盘又称为石盘沱。
关于江心磐石,当地一直有诸多传说。一说是大龙山(在今石盘乡大龙山村)的古寺柱头上有两条盘龙,其中一条因为长年汲取山地日月之精华,变成了一条真龙。古寺前有一口深井,与嘉陵江相通,这条龙便常常由此游到嘉陵江,在水里兴风作浪,上下船只无不被其翻沉江底,船上人员无辜葬身鱼腹。为此,龙女公主特取出一块宝石,堵在深井到嘉陵江的出口,宝石越来越大,最后变成了一块大磐石。一说是西天王母娘娘开蟠桃会,孙悟空在会前偷偷溜入,吃了一盘蟠桃后,为了不被发现,就把盘子扔出窗外,不巧被王母娘娘发现了,王母娘娘大吼一声,吓得孙悟空也跳出了窗外。没想到,孙悟空和盘子都落到了嘉陵江里,盘子变成了大磐石,孙悟空则落在大磐石上游不远处,也化作了一尊石头,人们称它为猴儿石。
大磐石附近,有一条小溪缓缓注入嘉陵江,小溪两岸地势相对平坦。传说先民们发现此处有山有水,是居家的好地方,于是三三两两迁徙于此,越聚越多,逐渐形成了场镇。而在以前水运发达的年代,嘉陵江上过往船只和客人较多,石盘沱湾又恰是泊船休息的理想之地,于是拉船的纤夫、经商的客人,便停船上岸,买些柴米油盐,打上一壶白酒,看上一场川剧,歇上一夜,次日出发,如此,码头自然日益兴盛。听场上的老人讲,以前从江边码头一直往上,全是用竹子和茅草搭成的简易棚户商铺,生意十分兴隆。而今,在码头一带的泥土里,仍可看到无数的瓦渣和生活品的残渣。
眼下的古镇,其老街沿江而建,依势而上,呈东西走向,上至铁铺,下至江边码头,三条主街道呈人字形布局。旧时,为保护古镇安全,上下场口有木制的栅栏,一更之后,栅门一关,古镇人们便在安静与祥和中进入梦乡。街道用青石板铺就,两边多为木结构穿斗式瓦屋,当街为店铺,后方则是带天井的院落,房屋多为一楼一底的木楼。
三条街道功能各有特色,上街主要为打铁铺、榨油铺、百货铺等,赶集的人们便在这里购买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,或带上自家种的油菜籽榨油;北街有竹编市场、粮米市场、鸡市、蛋市,有打米房、面房、酒厂,以及狮子坝的杂耍等;南街与码头相接,则是一条娱乐休闲街,饭馆、酒店、茶馆、川剧场子一应俱全。
另外,古镇还有专门的农贸市场,虽不像街道,但以前有五棵大黄桷树,牛和生猪便在此交易。特别有趣的是牛市交易,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是不能出声的,双方的手或在衣袖里,或在撩起的长衫下,比划一番后,若双方满意,则作上一揖,表示交易成功。
B
一个祠庙聚集的地方
关于石盘乡,当地一直流传着一首诗:“七祠对四庙,两盏红灯照。高坪横担起,吊下梓潼庙。大龙戏金鸡,下蛋隔河抱。龟蛇来相附,山猴水中闹。”相传,场镇有一位刘姓公子科考高中,皇帝见他来自蛮荒之地,颇为好奇,欲试其才,便问其家乡有何可赞,刘公子便即兴作出此诗。其中,“七祠对四庙,两盏红灯照”描绘的便是石盘场镇的特色。
而今的石盘沱日渐萧条,北街已人迹罕至。
石盘沱本是嘉陵江上繁华的水码头,自然被人们认为是交通要道之处,周边大户人家欲显示家族庞大,便争相在石盘场镇建家族祠堂,最多时有七座。“文革”时期,石盘场上的祠堂大多被推倒砸烂,或改造成办公场地。而今能确知的有刘家、秦家、冯家、彭家、谭家五家祠堂,除彭家祠堂被改为敬老院至今保存较好外,其他几家祠堂都已面目全非。
场镇原还有四座寺庙,由码头向上依次是观音寺、万寿宫、川祖庙和禹王宫。
观音寺位于高坡上,坐东朝西,面向北来南去的嘉陵江,因与码头最近,历来香火甚旺。据民国十九年版《新修武胜县志》记载,石盘沱观音寺建于明万历十八年(1590)——想必,石盘场镇那时就有了吧,按此算来,古镇至今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。
昔日规模宏大的观音寺在“文革”时被毁,其留存至今仍能看到的,仅有几层残缺的石基,以及风化严重的佛像。而今,虽有虔诚的佛教信徒另择址重建观音寺,但规模和建筑的精美远不如从前。
万寿宫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,仅有名称和地址还留在老一辈石盘人的心目中,相传是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——俗称“福主”的许真君而建。在明清时期,江西经济发达,经营瓷器、茶叶、大米、木材和丝绸的赣籍商人行走全国,并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的万寿宫。石盘场上的万寿宫或为江西人所建,抑或为当地人仿建,现在不得而知。
川主庙则是用来祀奉李冰父子的,而今早已改成茶馆。石盘以前戏班子多,而川主庙内原有一座露天舞台,便常成为戏班子表演川剧的地方,每逢演出,庙内人山人海,甚为热闹。
禹王宫是四座古庙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座,其建筑格局没有遭到大的破坏,其大门前原有两尊石狮,故禹王宫大门前面的坝子就被称为狮子坝,到了赶集日,这里便常成为当地民间艺人杂耍显艺之处。禹王宫里有专门的戏楼,自然也最吸引石盘的戏班子了。
“两盏红灯照”,也是石盘场镇过去的特色。过去的石盘场经常要赶夜场,特别是农忙时节,人们白天要忙于农活,便利用晚间空闲到场上看戏。为了方便人们行路,场镇的上场口和三条街的交汇处分别立了一根高竿子,一到夜晚,便有专人将灯笼挂上去,遂有“两盏红灯照”之说。
C
一个全民尚武的水码头
20多年前,记者就对石盘沱充满了好奇。当时,记者还在岳池县保华小学上初中,保华原是一个乡(1992年并入坪滩镇),与武胜县石盘乡接壤,班上有位同学是石盘场镇人,他说,石盘乡会武功的人很多,各怀绝技,有的甚至能把扁担抡转了,连水都泼不进。同学的神吹,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。
随着“两江行”采访走进石盘,记者首次来到石盘场。在石盘场镇长大的武胜文人杨天敏也参加了这次采访活
动,记者与他谈起当年听到的传奇,杨天敏说:“确有此事,莫说别人,我以前就是练武的,年轻的时候,200来斤重的石锁,我可以轻松举起。”
过去,石盘人尚武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在关于石盘起义的一些史料中,记者也曾看到,参加起义的石盘乡民中,有不少人都会武功,包括领导人王屏藩。而石盘中学编撰的校本教材《可爱的家乡》一书中也曾写道:“每逢赶集,场镇狮子坝内有杂耍艺人表演着单手开砖、银枪刺喉等绝技,引得一片叫好。”
无独有偶,记者在场镇老街采访时,恰遇一位街坊老人,记者再次打听石盘人习武之事,说也巧,老人说他也“会一点儿”。
老人名叫符敏,今年87岁,是一名退休工人。他说,他家功夫是祖传,爷爷以前是卖打药的,颈上可以缠钢丝,肚皮可以让人拿刀随便砍,父亲则会春秋刀、梭镖、板凳拳、九节鞭等,“但他们都心善,从不打人。”
符敏一共四弟兄,他排行老三,因为小时候个性较强,父亲便不教他武功,怕他学会后在外面惹祸,但其他几个弟兄都从父亲那里学了一些功夫,“我只会点穴道,而且是偷学的。”
在与老人的闲谈中,老人说起了他的老家。老人的老家在今大龙山村4组,屋外有一口老井,“相传原是洪恩寺的庙门井,老井就在洪恩寺的大门边,但那里距今洪恩寺的中心位置还有5里路。”
老人的这一说法不得不让记者想起洪恩寺。今岳池县排楼乡有洪恩寺村,记者曾多次前往采访,从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,洪恩寺的确是一座规模极大的寺庙,相传为纪念洪武大帝朱元璋而建,内有僧人五百,且多为武僧,功夫了得,后来洪恩寺被清军围剿,因久攻不下,便采用火攻,将洪恩寺毁之一炬。
今洪恩寺所处山寨便是石盘人所称的高坪寨,为排楼乡洪恩寺村与石盘乡五块碑村的交界地,周边地形绝佳,有“九朵莲花”之说,周边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。
记者推测,过去石盘习武之人较多,或许不是偶然现象,似乎与洪恩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有待进一步探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