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公元228年起,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针对中原的北伐行动。在这几次北伐中,值得一提的是,在第二次北伐中,他成功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,而在第三次北伐中,诸葛亮更是夺取了曹魏的重要郡县——武都和阴平。至于第四和第五次北伐,诸葛亮通过高超的军事策略迫使司马懿只能安守城池、无计可施。与此同时,东吴的孙权也曾多次向曹魏发起攻击。但问题随之而来:为什么在三国时期,尽管孙权同样多次进行北伐,却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果呢?
一
首先,孙权的北伐始于公元208年,持续至公元241年,时期长达三十多年,期间大约进行过十次北伐。孙权在不同的年份,如公元208年、215年、230年、233年和234年,纷纷率军进攻合肥,然而每次都未能获得胜利。特别是在公元215年,这场战役几乎成为了东吴北伐史上最惨痛的失败:孙权调动了整整10万大军,却被只有800名壮士的张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,展现了战场上战斗力的极大悬殊。
在我看来,相较于蜀汉的北伐,东吴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。首先,东吴的军队主要是由部曲制度构成。东汉末年,由于黄巾之乱等动荡的社会背景,许多世家大族开始自行招募士兵,逐渐形成了部曲。表面上这些部曲遵循孙权的号令,实际上却是各个世家大族在指挥自己招募的士兵。
展开全文
与蜀汉和曹魏相比,东吴的中央权力长期被吴郡的四大家族所掌控,包括吴郡的朱氏、张氏、陆氏和顾氏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东吴的军队对外扩张的动力并不如蜀汉强烈,他们更强调对疆土的防守。在公元215年进攻合肥时,虽然后来孙权带着10万大军,但由于部曲间缺乏协同作战,反而让张辽趁机撕裂了吴军阵线,导致战败。
二
就第二个原因而言,东吴的步兵和骑兵在整体素质上都显得不够精锐。公元208年,孙权与曹操激战于赤壁,东吴能以劣势势力战胜对方,水师的精锐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由于对长江流域进行有效防守的需要,东吴将水军作为其发展的首要重点,反之,步兵和骑兵的训练和装备并未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。
因此,在公元219年伐荆州时,吕蒙不得不采取偷袭战术,只有这样,才能在关羽大军赶回之前迅速夺取江陵等重要城池。此后,孙权指挥的部队攻打合肥等地,即使在兵力上占据优势,也依然难以取胜,这无疑暴露了东吴军队在陆战中的劣势。而曹魏由于长年在平原进行战斗,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出众,在与东吴的交锋中,往往能以少胜多,展现了他们的军事优势。
三
最后第三个原因,曹魏始终保持着整体实力的领先,并把重心放在抵御东吴的进攻上。对于曹魏而言,雍凉都督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防备蜀汉的威胁。同样,在荆州和扬州的都督,以及征南将军和征东将军的配置,都是为应对东吴的潜在攻击而设。
在这种背景下,孙权若进攻襄阳等地,就不得不直面曹魏的征南将军;而攻击合肥等地,同样需要与曹魏的征东将军展开直接的较量。曹魏在荆州北部和扬州北部驻扎了数十万士兵,并聚集了众多英勇的将领,这让东吴在面对这样的敌军时,压力倍增,局势更加复杂与严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